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金融危機--錢到哪裡去了?(第五部份)

第五部份
敲一下鍵盤, Patrick Hable從螢幕讀出, 哪些經理人購買了自己公司的股票到私人戶頭. 有很多. »這些公司管理高層利用金融危機期間: 股價低迷時來購入便宜的股票«, Hable說.
不用很久, 股市指數會再上升. 到那時, 那些在金融危機期間在證券交易市場消失的幾兆會再度出現. 然後它們會屬於在金融危機期間購買股票的人: 高階經理人, 富裕的投資人, 在過去幾年錢所留向的那些人. 比如說 Silvio Berlusconi. 十月中,當他自己的媒體集團Mediaset的股票呈現從所未有的低價, 這個義大利總統與企業家購入一千六百萬歐元.
或者 Warren Buffett. 這個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兼投資家 剛花了二十一億美元廉價購入美國通用電器(General Electric)集團的股份.
或沙烏地阿拉伯王子 Alwaleed bin Talal. 幾星期前他宣佈,將花三億五千萬美元購買剛獲得美國政府兩百億美元資金支援的美國花旗銀行股份.
中國利用此次金融危機, 廉價購入西方企業
一個戴著無框眼鏡, 輕聲細語 並常在句子間微笑 的瘦削男子可能是大贏家之一. 他叫高西慶.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委託下,他將在接下來幾個月投資八百億美元在外國企業. 高西慶是新成立 --全世界最大國有基金之一--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CIC)的總經理.
在將近二十年前, 1989年的初夏, 現年五十五歲的他當時在天安門廣場前抗議了幾天. 在軍隊介入殺害幾千人之前, 高西慶就離開了天安門廣場. 他說, 他認為還有更好的路來強化中國的民主 : 建構經濟. 中國政府投入兩千億美元在 CIC . 高西慶得負責讓中國國家資產增值.
一年前高西慶買下美國第二大投資銀行Morgan Stanley 五十億美元的股份. 四月時,他購入JC Flowers基金中的四十四億美元, 這基金是由一個 Goldman-Sachs前經理人管理,目的是廉價購入因危機陷入困難的金融機構 . 九月時, 高西慶親自飛往美國跟Morgan Stanley的老闆協商, 他要增加持股比例到百分之四十九. 但是股份追加權卻被日本的三菱銀行( Mitsubishi UFJ)拿去. 據稱是因為政治因素. 很久以來, 美國政治人物就很擔憂CIC 想要買下美國.
高西慶總是回應道 : 他的任務不是在政治影響力. »我們只想賺錢而已.«
他才剛開始他的工作.
跟 Max Otte的談話到最後,他把一本書放在桌上 . 書名叫1029年大墜落( Der große Crash 1929). 作者是 John Kenneth Galbraith, 兩年前以97 歲過世. 他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 在這本書, 他解釋了 三零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是如何發生. 一家德國出版商重新再版, Otte 為新版寫了前序.
在三零年代剛開始, 一些銀行也宣告破產, 股市崩盤. Galbraith 給了一個很有趣的解釋: 有錢人變得太有錢 .
美國最有錢的百分之零點一人口 擁有幾乎全美百分之四十的財富. 結果是, Galbraith認為: 很多人不知道錢該怎麼用, 開始投機, 尋找新的投資標的.
當時,美國的財富從來沒有那麼分配不均過. 這幾年前情況跟當年黃金二零年代一樣. 然後巨大的危機又來臨.
有錢人又變得太有錢?
也許可以把角度反過來: 也許是美國的窮人變得太窮, 不只是他們,不只是臨時工 清潔工, 還有中產階級. 其間, 美國收入最低的百分之四十人口擁有全美百分之零點二的財富. 誰想要趕得上社會的潮流, 在過去幾年只有一個選擇: 舉債. 為孩子的大學教育, 為健康保險, 為購屋.
到最後很多人無法償還負債, 因此由國家來償還. 幾乎全世界都一樣.
實際上,到目前所有工業國家政府都提出國家的援助計畫. 他們給銀行資金的援助, 為此 至少平衡了因金融危機的部份損失. 在德國,銀行得寄送傳真 或信函到法蘭克福這棟黃色別墅, 在英國, 銀行連申請都不用就可以得到支援, 以防萬一.
到最後變成是,全世界的政府來資助美國新蓋的房地產. 還有房地產掮客的傭金, 投資銀行的紅利獎金,建築工人的薪資.

但還有一個問題沒回答: 各國政府從哪裡拿到他們現在需要的錢?

金融危機--錢到哪裡去了?(第四部份)

第四部份
在商業銀行(Commerzbank) 的高塔裡 300個專家尋找著之前的資產
這高塔有五十層樓,九座人工庭園, 員工可以在花園裡喝咖啡並俯瞰法蘭克福全市. 在 19層種著竹子 , 在 35層有橄欖樹,再往上四層樓開始, 從 39 層到 42層是有300 名員工的資產損益部門. 他們不負責放款,不負責購買證券. 他們的工作與銀行的核心生意無關. 即使如此, 他們的工作是目前商業銀行裡最重要的.
他們必須精確地計算出銀行到底擁有多少錢 – 或者缺多少錢. 更明顯地說: 銀行所擁有的資產到底還有多少價值: 那些有價證券, 房地產,貸款償還要求 等等. 他們目前作的工作叫 價值調整(value ajustment). 結果會陸續送到最高的那層樓: 理事會層, 到Eric Strutz的桌上.
他們這幾個月裡必須作許多價值的調整.
Strutz 是商業銀行的財務長, 沒有人比他更清楚銀行到底有多少資產. 44 歲的他是德國這職位裡最年輕的之一. 一個健壯且握手有力的人; 當他與人說話,會直直地注視對方眼睛, 即使談的是讓人不太舒服的事, 比如當他說: »市場的發展曾經是如此的無法預估.«
商業銀行在次級證券投資了12億歐元. 大多數證券還在手上,但是再也找不到買主, 也沒有市場可以脫手. 但在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裡,他們仍然卻得必須精確地列出: 這些證券的市值. 這些證券與抵押貸款雖然還在, 卻沒了市場. 這些錢也相當於沒了.
一部份的錢會永遠消失在慢慢折損失去價值的空屋– 其他部份還是可能會回來的, 因為不是所有貸款人都無法償還貸款. 很多美國人會做到的; 他們會更努力工作,減少購物,償還債務 . 然後錢還是會回流到證券持有人, 之後這些證券會找到新的買主, 也因此重新獲得市值. 能就的就是堅持下去, 直到整個混亂平息. 就像持有跌到谷底汽車股的散戶. 要是他夠聰明,而且有能力負擔能等到景氣回升. 然後股市會再攀升,錢會再回來.
問題是: 銀行不能等待. »我們必須每三個月交出那一季的報表, 每十二個月呈送年終報告«, Strutz 說. 即使政府在金融危機期間改變了關於資產損益表的規定, 但銀行仍然必須將持有的有價證券依當時市價作估價. 要是估算當日現值很低,損失就很低. 要是損失太大, 銀行就得宣告破產.
單單美國在過去幾週有 304 間放抵押貸款的機構與 22 間銀行申請無力償還. 最大與最有名的是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在雷曼兄弟宣告破產不久, 冰島前三大銀行也在破產邊緣,還有冰島政府本身. 當冰島即將破產時,那義大利呢 ? 希臘不是也有危險嗎? 到底克羅埃西亞的財政有多穩固?
這些是過去幾個月全世界投資人關心的問題. 頓時間,跟美國抵押貸款無關的證券也失去價值, 如冰島的,義大利 或希臘的國債.
這些後果是, 這 300 個在商業銀行高塔的專業人員得不斷地更新銀行資產現值. 它會越來越少. 由會計人員在這幾星期給他的數字, Eric Strutz可以計算自危機以來的損失.從八月以來,因次級貸款危機的價值調整結果 : 一億一千四百萬歐元. 因為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的破產: 三億七千一百萬歐元. 因冰島的周轉不靈: 兩億六千萬.
誰還有錢可以投資, – 會在危機之後比以前還富有
結果是, 現在全世界的銀行急需新錢來平衡損失, 遠比當初流向美國次級貸款來多的錢. 頓時不只是幾千億美元,而是好幾萬億.
結果是, 一下子全世界證交市場有很多錢可賺 .
在過去幾個月, 不是幾乎所有企業的股票失去不少價值嗎? 不是說有兩百三十兆美元在證券交易市場燒掉了嗎?
對. 錢是沒了. 但錢不是燒掉了. 它們是蒸發掉了, 在證券交易市場裡,這是有差別的. 當水蒸氣冷卻下來,它會再轉換成水. 然後錢會流動起來. 然後錢又出現了.
只是大多屬於其他人.
»您應該去2iq«, Max Otte 說過, »然後詢問關於 Silvio Berlusconi.«
位法蘭克福銀行高樓群不遠的交叉路口邊的一棟辦公大樓裡,坐著 Patrick 與 Robert Hable兄弟 且評估著資本市場的資料. 是很特別的資料, 所謂的內線交易.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金融危機--錢到哪裡去了?(第三部份)

第三部份

這個讓金融危機遍佈全球的產品, 叫不動產抵押證券(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簡稱 MBS).

註:不動產抵押證券: 藉由不動產抵押價值來擔保的固定利率證券. 由MBS所付的利息,來自以其不動產作擔保抵押的屋主付給其不動產抵押銀行的利息來支付. 這篇 文章 解釋得清楚易懂.

第一個大規模販賣不動產抵押證券的第一人,是來自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義大利裔的投資銀行家 Lewis Ranieri.

在危機這幾天,當Ranieri站上哈佛大學Piper Auditorium(大講堂名)的講台,陡峭的階梯式黑色座椅列坐得滿滿. 六十歲的他鬢髮皆已灰白, 那個華爾街人所稱昔日塞滿一堆素食的肚子,一如往昔.

Ranieri 到哈佛大學來解釋, 在他的發明之後,一切是如何失去控制. 他把講稿放置在前,吸了一口氣 停頓了一下, 然後說: »啊, 我將實話實說 不拐彎抹角.« 他操著紐約市典型的工人口音. Ranieri 沒有在哈佛大學讀過書,也沒有在史丹佛或普林斯頓. 他根本沒唸過大學, 即使如此,他爬到比這些精英大學畢業的銀行家更高的位子.

在三十年前貸款變成投機標的 – 但只適合有錢人

1968年,剛滿二十歲, 他在紐約的投資銀行Salomon Brothers從窗口行員做起. 因為把業務經營地很有效率,銀行讓他升成證券交易員. »他當時是個輕狂冒失的大嘴巴«, 以前一個同事回憶起, »但他有想讓人喜歡的魅力.«

1978年 Ranieri 爬到Salomon Brothers剛成立不動產抵押業務部門的頭頭位置 . 當時所有美國不動產抵押銀行分配著全美當時市值一千兩百兆美元的貸款( 1.2乘10的十五次方). 在那個年代,不動產抵押貸款市場已經比所有美國股票市場總和還大. 正當百萬人可以在股票市場獲利 ,不動產抵押貸款市場曾經只是兩邊的交易: 錢從銀行B流向某甲,然後再流回來.

Ranieri 改變了情勢. 他把不動產抵押貸款市場變成龐大的交易所,在那裡每個人可以隨時購買不動產抵押貸款股份. 他把某甲在銀行B 的不動產抵押貸款變成可買賣的證券,賣給德國的銀行C, 英國的銀行 D 和瑞士的銀行 E .

Ranieri 把單一的不動產抵押貸款集束起來, 再割成一片片來販賣–就是那個不動產抵押證券(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簡稱 MBS).

自此, 形式上,購屋者付給不動產抵押銀行利息; 事實上,錢流入那些抵押貸款證券的買主口袋: 全世界的銀行,保險公司,投資型基金與其顧客. 所有的買主賭的是 , 盡可能有越多有能力償還抵押貸款的某甲越好.

理論上這是對所有人都好的生意. 抵押貸款人可以購屋置產, 證券買主賺利息, 不動產抵押銀行不用等好多年才能把借出的錢收回來,可以賣掉不動產抵押貸款然後再放新的貸款.

實際上,剛開始這種生意非常好: Ranieri的 MBS-證券成為熱門商品. 其他的投資銀行也紛紛加入行列.

來自全世界的金融機構與投資人想要購買這種證券: 德意志銀行, 瑞士的 UBS, 法國的 Crédit Agricole, 英國的 Royal Bank of Scotland, 日商瑞穗集團. 到某個時候,對MBS-證券的需求超過美國實際的抵押貸款數量. 所以還要有更多抵押貸款來因應市場需求, 不動產抵押銀行降低放款條件: 他們不再要求自備款, 不再要求收入證明, 清潔工與臨時工也可以輕易得到抵押貸款. 為什麼一個失業者不能買三棟房屋呢? 這類的貸款被歸為次級的(subprime). 在 2000 到 2005 間,對這類證券的需求增加了4950億 到達 6250 億. 跟一級貸款包裝在一起賣給買得起的醫生或律師等等,次級抵押貸款被轉變成容易販賣的有價證券 .

2005年 Goldman Sachs 發出一百億美元的額外獎金

Ranieri 講到忿怒. »當初我們發明這個系統,因為買房子曾經是人生的重要決定 !«, 他呼喊著. 後來變成房地產升值的賭博遊戲. »即使我們很久以來不願意相信,但房價還是會下跌的.«

他也不願意相信.

當清潔工與臨時工對未來投機,投資銀行家發明新的金融商品, 並隱藏這類抵押貸款的巨大風險. 在一般情形下,這類可以稱為詐欺, 現在冠上複雜的名目如 債務擔保證券(Collateral Debt Obligations 簡稱 CDO) 或 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s 簡稱 CDS). 經濟記者Wolfgang Münchau在他的書--前震 (Vorbeben) 裡,關於全球的金融危機對我們的意義 寫到,這類沒有經濟原理基礎的金融衍生商品,只有一個存在理由 : »讓把這些證券投到市場的投資銀行賺取高額的費用.«

這麼費用提高了投資銀行的獲利並以紅利的方式留向員工. 以Goldman Sachs--紐約最老的投資銀行之一--為例, 在榮景的高點2005年,發出一百億美元的紅利給職員 . 平均每人五十萬美元, 當然銀行不是這樣計算的. 單單當時的老闆 Henry Paulsen就拿了三千八百三十萬. Paulsen 後來成為美國經濟部長. 這麼多錢也流入他的口袋, 這些錢是他在這幾星期絕望地尋找著.

當時,這些錢由全世界流到美國的不動產抵押銀行, 在此,強勁的支流導向投資銀行與他們的經理人. 從不動產抵押銀行流向貸款購屋者. 從那裡回流到全世界的銀行, 到證券買主,要是清潔工與臨時工有能力償還的話. 要是房地產價格繼續攀升的話. 在法蘭克福的銀行區中,有一棟超越所有其他高樓,高達259 公尺--歐洲第二高的建築物, 三角形覆滿玻璃的高塔, 晚上它最頂樓會閃爍著黃色,彷彿漆上螢光. 這是商業銀行(Commerzbank)的黃色.

金融危機--錢到哪裡去了?(第二部份)

(第二部份)
經濟榮景已持續十年了 –幾乎每個人可以得到貸款


五億五千萬美元流向這個位於拉斯維加斯的邊緣地帶, 790 公頃,相當於1400 個足球場. 還要再花費了大約相同數目的資金來開發它; 鋪設公路,街道 還有下水道.

一位濃妝豔抹的女售屋專員推開這棟Toskana 房屋70號的門. 她為Brothers Toll公司工作了十年. 這十年, 她與拉斯維加斯都過得很不錯. 售屋專員指向大理石地板: 一萬五千美元. 花崗岩的工作檯面板: 一千三百美元. 櫻桃木質的樓梯: 三千五百 美元. 浴室的按摩浴缸: 一千兩百五十美元.

»我的名字叫 Bob Toll.« 從客廳的電視傳來的聲音說道. 巨大液晶電視不斷重複著銷售影片. 滿意的顧客述說著因為夢寐以求的房子,他們是如何地幸福快樂.

再也沒有人會傾聽他們在說什麼.

這樣一棟房屋 Toll Brothers 要價六十萬美元, 售屋專員說. 當然還是有議價的空間, 但公司只想賺回成本. 但是沒有半個買主,在這條街沒有,在其他街也沒有. Toll Brothers的資本卡在這些房屋動彈不得.

在這裡:拉斯維加斯邊緣的鬼鎮,可以找到錢在哪裡的第一個答案 : 單單在內華達州有兩萬兩千棟房屋這樣的房屋待售. 全美國有四百六十七萬的空屋與空公寓, 沒有人要買. 每棟平均價值二十一萬兩千美元. 總值九千九百億,穩穩地用牆壁與地板砌起來 .

過去十年,美國的建設公司一直在蓋新住宅區,裡面有成千上百所謂McMansions的房子 –有五間臥室,室外樓梯(註:有點像這樣),吊燈, 柱廊的門廊(Portico)的房屋. 過去十年他們生意興隆, 因為這十年內, 美國人只要有四面牆的東西就買.

錢跟銀行借就有.

此外還要知道: 借出與借入是每個金融體系的基礎, 信貸放款是資本主義最古老的經營理念. 甲跟銀行乙借一筆錢 ,甲得連本帶利償還. 兩方都獲利. 銀行以收利息盈利. 甲可以用這筆錢買他本來無法負擔得起的東西 , 比如說 一棟房子. 先決條件是甲可以擔起這個信貸 .

美國的危機怎麼會把全世界拖下水呢?

過去幾年幾乎每個美國人都可以負擔起貸款,因為利率從來沒有這樣低過. 對房屋需求的增加使得房價也跟著看漲; 因為房價上漲很快, 房地產掮客一下子想到打電話給時薪五美元的清潔工和臨時工,跟他們解釋 : 要是他們買一棟二十萬美元的房子, 而且無法償還貸款沒有關係. 房價在漲,五年後這房子會值三十萬美元. 然後他們可以用這棟房子當擔保, 辦新的貸款來償還舊的抵押貸款,而且這不會出差錯的.

然後清潔工和臨時工去銀行, 銀行給他們貸款. 雖然銀行知道這筆貸款收不回來, 但沒關係,反正後來房子就歸銀行. 五年後,這房子會值三十萬美元.

這曾經是只賺不賠的生意, 只要房價一直漲. 為此建設公司不斷地蓋新房子, 一年又一年,每年一百二十萬間. 會一直有更多人借更多錢來購買 .

耶魯大學的著名經濟學家Robert Shiller言簡意賅地說 : »然後直到 龐大的新屋供應讓市場過度飽和, 不動產價格開始下滑.«

一下子,幾百萬美國人再也得不到新的貸款來負擔舊的抵押貸款. 美國不動產抵押銀行一下子發現,放出這樣多貸款永遠收不回來. 這些錢卡在賣不出去的房地產, 在不動產掮客 與 還能獲利賣掉房子的前屋主的口袋. 錢在水泥製造商, 挖土機司機和泥水匠 手上,這些人可能還買了日本汽車 或德國冰箱 或中國玩具給孩子 .

缺這些錢的是美國的不動產抵押銀行, 不是德國,英國或瑞士的金融集團. 怎麼美國銀行錯誤地炒作– 讓全世界金融機構一起損失兩萬八千億? 怎麼可能因為內華達州賣不出去的房子讓德國商業銀行需要八十二億歐元的金援?

Max Otte 說過,要了解這個危機如何擴散開來,就必須把眼光定在整個金融界. 幾星期來,他到處演講,關於資本市場,世界證交所,華爾街,美國--他的第二故鄉,在他拿到美國公民前,他在普林斯頓拿到博士學位, 在波士頓教過書.

他說,金融界--尤其是投資銀行 (Investmentbank),如 Goldman Sachs, JP Morgan, Morgan Stanley 或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等, 表面上是在 股票 , 債券,選擇權(option) 與期貨合約(Futures contract)的交易上打轉. 實際上,他們跟手機製造商一樣: 手機製造商研究新的, 更好的手機. 投資銀行尋找的是新的,更好的證券. 兩者都只要一件事: 販賣他們的產品.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金融危機--錢到哪裡去了?(第一部份)

許多文章都在談金融危機,這篇時代週刊的文章是恐龍的推薦文,原文在此

金融危機毀掉龐大的資產,但那許許多多億資產並沒有消失--它們只是被重新分配而已. 在美國建設公司,德國銀行經理人,中國投資客中尋找蛛絲馬跡
十月三十一日下午,在法蘭克福市中心一棟黃色別墅二樓的傳真機啟動了起來,紙槽吐出五頁紙張,第一頁信籤頭是商業銀行(Commerzbank)(註:德國一家大銀行),最後一頁是董事長Martin Blessing的簽名, 之間某處寫到關鍵的數字: 82億歐元. 這筆大數目是商業銀行(Commerzbank)向--代表德國聯邦政府-- 穩定金融市場特別基金„Sonderfonds Finanzmarktstabilisierung“ (SoFFin) --請求的支援, 這新成立特別基金的任務在穩定德國的金融市場.幾天前21位工作人員剛剛搬進這棟黃色別墅的辦公室,這裡是危機的避難所.

十一月十七日上午9:30, 位於慕尼黑英國花園(Englischer Garten)附近的會議中心裡,不動產抵押銀行Hypo Real Estate的董事長 Axel Wieandt 拿起電話與全世界的銀行分析師接通. Wieandt報告了銀行內部狀況長達一個小時又兩分鐘之久. 總結: 在2008年第三季損失30.5 億歐元.

十一月十九日晚上,位於柏林政府特區(Regierungsviertel)邊緣的天主教學術協會(Katholische Akademie in Berlin e.V.)演講廳裡,德意志銀行總裁 Josef Ackermann 坐在淡藍色的沙發面對300位聽眾. 他說: »從整體來看,這是第一個全球危機, 我們正身陷於危機處理當中.«
這樣的危機會持續多久? 英國央行估計,全世界的金融機構到目前損失以達到2.8兆美元 --- 兩萬八千億美元 , 相當於 1億四千萬福斯 Golf 汽車的市值. 這些錢»被燒掉«, »被燃爆掉«, »消失了«,人們是這樣說的. 而且損失還在繼續累積. 到底損失還會有多大? 接下來還有多少破產,政府還得要救多少銀行與企業 ?
沒有人知道. 但是 最有趣的問題現在就可以被解答.
錢到哪裡去了?
在內華達的沙漠,好幾百萬元變成大理石
這個問題會帶領我們踏上漫長的旅途, 到美國沙漠,到法蘭克福銀行高樓,到一個在中國的基金經理人.義大利總統身兼媒體大亨Silvio Berlusconi會半路出現,最後是一個好運沒在金融風暴損失任何一歐元的德國退休人員. 這位女士也是危機的一個重要部份,雖然她自己完全不知情,她用她的積蓄在過去幾週對金融危機作出貢獻.
在尋找資金蹤跡過程會發現,錢很少會長期消失,燒掉更是罕見,通常只是換了主人而已.
錢藏到哪去? 這2.8兆美元到底在哪裡?
在德國我們可以問很多人這個問題: 經濟學家, 理財專員,股市教主. 但似乎某個人比大多數其他人更適合來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他顯然是少數幾位--真正了解過去幾年經濟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的人.
這個人叫Max Otte. 他剛剛才在法蘭克福演講, 明天得飛到維也納上電視節目. 這中間剛好有個下午有空. Otte 目前可是炙手可熱.
他打開在科隆市中心的公寓,脫下西裝外套,鬆開領帶. 今年 44 歲,是一個小個頭的胖子. 兩年前還是個在Worms專科大學(FH,Fachhochschule)任教, 默默無聞的經濟學教授 . 以前當他打開電視,總是看到其他不在專科大學而是在大學任教的經濟學教授,談起蓬勃的景氣會繼續下去, 股市行情還會攀升. Otte 完全不能認同. 他相信, 這個世界正走向一個經濟災難. 所以他寫了一本書, 在裡面他預言了股災,銀行倒閉還有美國通用汽車可能的周轉不靈與破產. »如果我正確地解讀世界經濟所留下的跡象,它一定會墜落 –而且是以很劇烈的氣勢 «, Otte寫到.
他給他的書命名叫崩盤將至( Der Crash kommt). 在2006年初出版, 賣得不錯,但還不能算暢銷書. 然後崩盤發生了. 自此,他變成那個早知道一切的人. 他的書到目前為止賣了 200.000本. 不久將有中文版問世.
錢到哪裡去了? Otte 想了一下然後說: »要是您要知道錢流到哪裡去了,那您一定要先去美國 , 到大城市近郊. 您一定要看看那些房子.«
比如說這裡: 在內華達州的小城Henderson, Mantua 大道 70 號.
這棟別墅帶著義大利風味. 圓形的土製屋瓦, 木質的百葉窗,有屋頂的陽台走廊 , 前庭的小松. 向遠方望去是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往旁邊看去是另一棟別墅, 再旁邊是另一棟, 再過去又是另一棟.
這個區叫Inspirada. 在這裡有幾百棟已經完工但無人居住的房子,在好幾打街道旁豎立著幾百棟已具雛型還未完工的房屋,這些街道叫 Via Delle Arti 街 或 Palazzo Reale 大道. 這些街道本來要將一絲絲義大利風情帶到美國, 但卻把一切導向荒蕪(in die Wüste führen),正如同 這塊土地原來的面貌:在美國不動產公司Toll Brothers開始把錢倒在這裡之前,只有一堆黃土與幾棵仙人掌.
註:führen=導向,Wüste 是沙漠 荒蕪之意,也是這區原本的狀態, 作者在撰文玩了點文字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