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9日 星期六

關於椰子油

芳香療法是整體療法的一支,芳療師喜歡使用冷壓未精製未加工(未氫化,未分餾)的油脂. 找棕櫚核仁油的資料時,看到Jena大學生物藥學系的筆記,裡面有關於椰子油的簡短介紹, 覺得有參考價值, 與部份wikipedia的資料一起整理起來.

首先要知道,所謂用來榨椰子油的原料差別:
Unrefined coconut oil (Virgin Coconut Oil VCO) 未經精製,脫色,去味過程(RBD :refined, bleached, and deodorized). 粗原料是新鮮的椰子果肉,製造方式可分:
  1. 快速烘乾新鮮的椰肉,再用機械方式壓榨出椰子油.
  2. 濕磨碎新鮮的椰肉: 沒有經過果肉乾燥的過程,椰奶(Coconut milk)是第一道產物,椰子油再與水份分離,包含煮沸,發酵,冷凍,酵素(enzymes) 與機械式離心等過程.
不像橄欖油有國際或政府組織規範分級,稱為virgin的椰子油沒有法律上的效力約束,出產椰子油大國--菲律賓有個政府組織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ST)近年來致力建立VCO的菲律賓國家標準(Philippine National Standard ,簡稱PNS).相關文章不少,這是一篇 ,在search欄鍵入virgin coconut oil, 相關文章看不完XD...... 因為有朋友討論不同家冷壓有機椰子油的顏色差別,才囉嗦這麼多.

一般精製椰子油的粗原料是乾燥的椰肉稱copra,來自馬來文"kopra",指的是椰乾,椰乾可以經燻乾,日曬乾 或烘乾製成, 由copra提煉的未精製椰子油(crude coconut oil),不適合食用,
因為含有5 – 10 %游離脂肪酸(相較之下,新鮮椰肉提煉的未精製椰子油,含游離脂肪酸最多到0.3%),還有不容小覷數量的甲基酮.椰子油雖然穩定不易氧化,但它約60%中短鏈脂肪酸(C6 – C12)容易受到水解影響與經由微生物產生腐敗而生成甲基酮. 對某些油脂,精製過程是的確必要的. 油脂有不同的製程與品管標準,只有"冷壓"這種不清的標示是很有問題的.

蠻有趣的是常在保養化妝品INCI清單出現,被譯為中性油
(caprylic/capric triglyceride),其實是分餾過的椰子油(fractionated coconut oil),把長鏈的三酸甘油酯移除,別稱 中鏈三酸甘油酯 油(medium-chain triglyceride oil ,簡稱 MCT) . 因為幾乎只剩飽和油在裏面,更耐熱且保存期限近乎無限制. 由皮膚生理學角度,除了保濕以外是沒有營養的油,保養品如果不能用合成酯,會添加 MCT油來增加延展性(這樣感覺比較不油膩),而且便宜.

2007年12月28日 星期五

酪梨杏核仁絲皂


最近喜歡用棕櫚核仁油代替椰子油,一來椰子油存貨不多,二來是椰子油凝固在瓶子裏,硬得跟石頭根本倒不出來,阿夏說可以泡熱水再裝到廣口瓶,倫家沒那麼多 廣口瓶可用 ~~>_<~~,合購了不太貴的棕櫚核仁油,拿刀子切使用起來很方便.在網路上找了椰子油與棕櫚核仁油脂肪酸組成,來個比一比:
椰子油 /棕櫚核仁油
凝固點(註1) 20~25度 / 20~25度
皂化值 250~265 / 245~255
碘價 7~15 / 12~17
不可皂化物(%) 0.1~0.6 / 0.2~0.7
脂肪酸(依碳數)(%)
C6己酸 到1 / 到0.5
C8辛酸 7~10 / 3~5
C10癸酸 4~10 / 3~6
C12月桂酸 40~50 / 45~55
C14肉荳蔻酸 15~20 / 15~20
C16棕櫚酸 8~10 / 7~9
C18硬脂酸 1~3 / 1~3
C18:1油酸 5~8 / 12~17
C18:2亞麻油酸 1~3 / 1~3

(註1)純物質的融點等於凝固點,混合物如油脂的融點高於凝固點.
(註2)C6 己酸--俗名:羊油酸Caproic acid,C8 辛酸--俗名:羊脂酸Caprylic acid,C10癸酸--俗名:羊蠟酸Capric acid, 名稱源自拉丁文---山羊(capracaper),因為聞起來像羊奶內的羊騷味而得名.相較之下,兩者脂肪酸組成的確蠻接近,它們的成皂性質也會很接近,起泡性好的月桂酸鈉與肉荳蔻酸鈉比例都差不多. 因為比較刺激皮膚的辛酸與癸酸含量較低,又多了一點油酸,棕櫚核仁油被認為是比椰子油溫和一點點, 入皂用量還是要注意, 跟椰子油用量相當,加多了洗起來還是乾澀.

配方: 酪梨油 210g, 杏核油 100g, 棕櫚油100g, 棕櫚核仁油 80g, 乳油木果脂 60g, 蓖麻油 50g
NaOH 79g,水 186 g
超脂小麥胚芽油10ml<---團購贈品,現在很擔心其穩定性

精油: 葡萄柚,綠花白千層,藍膠尤加利,芳樟,義大利佛手柑,古巴香脂,波旁天竺葵
添加一咪咪絲粉在鹼液,維他命E在油裏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絹絲苦茶油皂


前一陣子懶病發作,後來發現自己送皂的速度頗驚人,趕快振作起來打皂.一振作起來就一天開兩鍋,只是....這鍋顏色很大@色,唉~~~~

配方:苦茶油 270g,棕櫚油 120g,棕櫚核油 107g,澳洲胡桃油 79g,米糠油 78g, 蓖麻油 60g
NaOH 94 g, 水 254g
添加絲粉於鹼液
精油:檸檬,迷迭香,大西洋雪松,甜橙,波旁天竺葵,廣霍香,沒藥,羅甘
添加迷迭香粉於部份皂液徒然地想給它漩染一下......

12/29 真相來了,漩得"不搭不七"(台語),挑了兩塊勉強上相的來獻醜,最近水量用太多,皂體偏軟脫模皂邊有給它小醜..........

改版的奢侈皂之一


最近不知道哪根筋不對,一直肖想 前田京子那款最奢侈皂,昨天跟頑皮俠去喝咖啡,粉幸福,聽他說,那款真的很讚.因為天氣冷,棕櫚油倒不出來,很久沒打皂(迷之聲:是懶病吧!),今天朋友來家裡看我打皂,決定來打這款,因為家裏沒剩多少橄欖油,為了不讓恐龍與皂爭食,決定用更奢侈的冷壓榛果油與苦茶油代替.看看配方,除了鹼化率降到90%以下,好像用的油也沒奢侈到哪(迷之聲:奢侈成性,不知道自己討債).INS剛好約120,希望是款給乾性肌用的好皂.

配方: 甜杏油浸泡玫瑰花瓣 180g,苦茶油 100g,冷壓榛果油 100g,棕櫚油 90g,椰子油 65g,雪亞脂 60g, 荷荷芭30g
NaOH 76g, 水 183g

精油:印度佛手柑,大西洋雪松,波旁天竺葵,羅甘,廣霍香

12/29補上照片,皂皂仍然非常軟,顏色質感像乳酪蛋糕,觸覺很細緻,攪那麼久真是值得....重要的是---香味豔麗迷人,帶著小茉莉的異國風情,冤枉啊~~我沒加小茉莉啊!(迷之聲:印度佛手柑滴很多,也很討債!),因為香氣,這鍋成了名副其實的奢侈皂.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甜杏酒粕雙層皂

(12/22)配方:精製甜杏油 178 g,紅棕櫚油 110 g,米糠油 90 g, 棕櫚核仁油 90 g,菩提葉花浸泡EV橄欖油 52 g, 篦麻油 50 g
NaOH 76 g, 水 183 g
精油: 精油分享家Sunday的一夜好眠複方
分出200 g皂液當上層,剩下的加入90g 打碎酒粕和一咪咪紅石泥,色比不很明顯....

海洋面霜


(11/22)配方:
油相A: Bio荷荷芭油 15.1g,Bio雪亞脂 3.9g,篦麻油 1.4g,令羽乳化蠟12g
隔水加熱溶化後再加入 Bio摩洛哥堅果油 3.6g

水相B: Bio玫瑰純露+檀香純露 65 g 隔水加熱
B 緩緩地一點一點加入A
小精靈加持後,隨溫度下降,油水混合物慢慢變成濃稠霜狀(非常霜!!)

待冷卻後,再加入C
水相C: Bio玫瑰純露+檀香純露 60 g 添加以下海洋萃取液
夏威夷珊瑚礁藻蛋白質4g
超氧化微藻萃取精華 1g
海草植物乳酸 4g
海生蛋白質生化衍生萃取 4g
海藻多重天然保濕因子萃取 4g
甘草酸二鉀鹽 0.4g
玻尿酸1% 於Bio玫瑰純露 5g

精油: 阿拉伯乳香,仿Rose attar(檀香+玫瑰精油+玫瑰原精),馬鞭草酮迷迭香,Pure Rose(玫瑰精油+玫瑰原精),沉香醇百里香,花梨木,岩蘭草
我承認調香技術很差,只有把我娘有的最好聞的抗老精油都給它下去,沒加橙花是因為實在夠花香了.....這杯霜質感很細緻,發現量太少時用小精靈打會打入很多空氣,像12/21那杯(不拿出來獻醜了).12/21那杯用兩家的乳化蠟(令羽,城乙),乳化蠟量太多(到12%),溶解溫度不夠高,剛用小精靈打時,像泡在油裏的新鮮乳酪,怎麼都打不散,只好再去加熱才順利打成霜,霜感比較差,因為量少(一半量),小精靈打入很多空氣...雖然使用感不差,但比12/22的這杯差.

研究了一下HLB(Hydrophilie Lipophilie Balance),網路上有不少關於乳化劑專利的文章,台灣賣DIY材料商家有在賣所謂的橄欖乳化蠟,俗稱Olivum有很多型,我找到以下兩種PEG-free的橄欖乳化蠟
Olivum 1000 INCI:Cetearyl Olivate 和 Sorbitan Olivate
Olivum 900 INCI:Sorbitan Olivate, HLB值=4.7 低HLB值,適合作成油包水(W/O)乳霜

Olivem 800 INCI:Ceteareth-6 Olivate HLB值=12(屬於PEG乳化劑,只要看到-eth結尾的INCI 名稱)

市面上乳化劑多是高HLB與低HLB乳化劑混合物,以保證形成乳霜的穩定性,確實比例應該是各家廠商秘密,否則哪來的專利.HLB是計算製作使用油相內油脂與乳化劑比例的參考,但我猜,形成乳霜是W/O或O/W還是要考慮油相水相的比例.

找了些關於phase inversion temperature(簡稱PIT)的資料,在德文DIY網頁讀到很有趣的製霜"小撇步",以下講的是使用O/W乳化劑製作的O/W乳霜,在溫度升高會發生的事:

每種乳化劑有個別的親水親油性質,親水分子團大的HLB比較大,較喜歡溶於水相中,產生O/W(水包油)乳霜,反之以此類推. 乳化劑溶於的介質(原文用medium一詞)即是外面的相(或稱連續相),內部的相以小滴分散在外面的相.乳化劑的功能是把小滴的表面張力減少,掛在內相與外相間,連結它們但又讓它們保持距離,見(連結第一,三圖),並盡可能讓小滴均勻分散. 計算HLB值的方式有好幾種,最簡單的方式根據Griffin 計算非離子介面活性劑(皂,乳化劑均是)的HLB 公式:
HLB=20*(親水團莫耳數/總莫耳數).

若溫度升高時,在外面的相的黏度下降, 溶解在裡面的小粒子(原文用particle這字眼)更加自由活動,速度更快,更容易彼此碰撞,另一方面,乳化劑原本較親水性會轉變成較親油性,換句話說,它原本比較傾向溶在水相變成較喜歡溶在油相,HLB值下降. 結果是,乳化劑包覆層不再緊密,因為它傾向與小油滴們連結,小油粒子互相碰撞而形成更大的油滴,乳霜崩解變得不穩定(我猜是開始發生油水分離現象).若溫度進一步升高,內外的相發生對調,O/W乳霜會變成W/O乳霜,這種過程稱 Phasen-Inversion ,這個發生Phasen-Inversion的臨界溫度就是PIT.

這樣的性質可以利用來作很細緻(小油滴)O/W 乳霜.把O/W乳化劑在油相裏加熱到超過PIT(大約在 80°C),再把同溫的水相(分開同時加熱)一點一點加入,不斷攪拌至冷卻,在PIT範圍,會生成很小的微粒,冷卻就成了很細緻的O/W 乳霜,因為油相與水相在這個過渡期處於雙連續相,而不是一相溶在另一相裏;結果是非常小細緻的小(油)滴.

也可以先把O/W的乳化劑加熱到70–75 °C,以乳化劑:水=1:1比例,加入與乳化劑等溫的水相攪拌,再加入油脂攪拌,主要在藉油比水多很多的狀態,首先產生很濃稠的W/O乳霜(油包水),再慢慢一點一點加入等溫的水相(保持溫度!!!),直到比例改變,當水一多,會發生phase inversion,原本連續相-油相變水相,乳霜從W/O轉變成O/W,所產生的O/W乳霜更細緻,因分散在水相的油滴會特別細小. 這是一個喜歡DIY但在專業乳霜製作從業人透露的,如何辨識何時發生phase inversion? 當水很快地溶入,乳霜由很濃稠突然變稀.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乳霜皂



久聞乳霜皂的滋潤洗感,終於在星期日打出一些乳霜想入皂,有跟阿夏A的乳化蠟,還有小精靈的加持,要失敗也很難.因為油脂與乳化蠟共佔了乳霜的20%,乳霜裏的水份很高,所以把溶鹼的水量減少.

一直拖到今天才動工打皂.因為鹼液濃度比平常高,trace的速度蠻快的,一個小時內就很濃稠, 加入精油後才加乳霜,攪拌過程讓我想起每次做南瓜湯,用攪拌器把煮軟的南瓜打碎,最後加入鮮奶油攪拌的感覺.白色的鮮奶油在略帶橘調的黃色濃湯劃出線條,然後消失.....


配方:酪梨油 200 g,棕櫚油 117 g, 苦茶油 84 g, 椰子油 80 g, 乳油木果脂 60 g, 蓖麻油 60 g
NaOH 82 g, 水 180 g
超脂添加乳霜 60 g(Bio真薰純露,乳油木果脂,依諾菲倫油,乳化蠟 )
精油: 葡萄柚,波旁天竺葵,檜木
(12/13)補上照片,皂皂表面有些不均.....

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絹絲洗髮皂


洗10/27做的渲染絲皂切下來的皂邊時,發現很好洗, 為了有"絲緞"般的秀髮,現在作洗髮皂都要來一點蠶絲粉!!
配方: 苦茶油 390 g , 棕櫚油 168 g , 椰子油 112 g , 篦麻油 80 g , 未精製杏核仁油 60 g
NaOH 110 g , 300 g 過濾水
超脂:Jojoba 27 g
添加蠶絲粉一咪咪在溶好的鹼液
精油: 甜橙 ,醒薰, 苦橙葉, 波旁天竺葵,大西洋雪松, 廣霍香, 安息香

橘紅色的米糠油皂


最近天氣很好,只要不下雨就想打皂XD.
終於把所有的魚腥草熬汁用完了!!

用粉類作分層的小小心得: 第一次作分層就成功,想說用篩子把粉類篩在皂上, 跟篩提拉米蘇上那層可可粉一樣簡單, 結果第二次(10/14)作分層皂就出包,可可粉篩得太多,因為那鍋皂液量比較多,倒上層差點滿出來,所以沒把裝滿皂液的模在地板上作上下敲打的動作,使可可粉滲入皂液中, 結果上下兩層在切皂時就各自分家(迷之聲: 在脫模時就各自鬧分裂獨立了~~) ,雖然試著用噴酒精的方式搶救,想亡羊補牢卻已迴天乏術, 兩層永遠分家成既定的事實(泣~~~),一鍋美皂就毀了.所以:
1.粉不能篩太多
2.入模後要放在地上,用裝滿皂液的模敲打地板.......好像要把皂液內氣泡抖出來一樣


配方: 米糠油 180 g , 紅棕櫚油 130 g, 篦麻油 100 g , 椰子油 80 g , 歐石楠浸泡甜杏仁油 60 g
NaOH 74 g, 魚腥草熬汁 109 g +過濾水 108 g
添加蛋黃油 10 滴,分層用艾草粉
精油: 葡萄柚, 苦橙葉, 醒薰, 大西洋雪松, 安息香, 波旁天竺葵 ,金合歡稀釋於 Jojoba(討債!!), 快鼠

2007年12月1日 星期六

蘆薈皂



今天在市場看到有人在賣蘆薈,眼睛一亮,跟家家戶戶常種有白色小點的長得不一樣,聽說澎湖有種化妝品業愛用的 Aloe barbadensis Mill. ,賣家告訴我這是食用的蘆薈,在萬華的草藥店賣得可貴著呢! 一片10元,三片20 元, 二話不說打包回家!! 上圖: 蘆薈三片, 下圖:一番努力後變成蘆薈肉一鍋.

用果汁機打完,成為一盆非常黏稠充滿泡沫的怪汁(很像鼻涕....). 這鍋以未精製澳胡油為主,印象中用家裡種的蘆薈汁溶鹼成為帶微紅的鹼液, 跟未精製澳胡油會很搭. 因為溶鹼的水量不多,乾脆早早把一半蘆薈汁放進鹼液,鹼液上浮著似團似絲的黏稠怪物,隨著和油混合攪拌慢慢消失,我猜 強鹼會破壞蘆薈汁內使其黏稠成份的結構,不一會兒把剩下一半的蘆薈汁放下去繼續攪,皂液慢慢地均質,"牽絲"也消失了. 有多少蘆薈汁的有效成份會保留在皂皂裡我很懷疑,但是20元的實驗還蠻值得試試(迷之聲: 油脂和精油不用錢?) ,因為蘆薈汁內的礦物質,我決定加些葡萄柚籽萃取液,希望皂皂不會氧化得太快........

配方: 未精製澳胡油 175 g, 冷壓榛果油 164 g, 棕櫚脂 80 g, 椰子油 70 g, 篦麻油 50 g, 未精製雪亞脂40 g
NaOH 81 g ,玫瑰純露 118 g+ 20 g 過濾水
添加 蘆薈汁 100多克 ,蛋黃油 30滴 , 葡萄柚籽萃取液
超脂 Jojoba 18 g
精油: 醒薰, 檸檬, 芳樟葉, 安息香, 野地百里香, 波旁天竺葵, 廣霍香, 胡椒薄荷 (亂加一通!)

(12/7) 真相來了,果是怪皂數枚...........